让我想想叫什么比较好

(八)漠南战役的战术问题

前面提到,史书对于漠南战役的行军路线和地理位置都没有任何记载,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对于漠南战役的描述,汉书比史记增加了一点,汉书武帝纪有,“卫青复将六将军绝幕,大克获”。“绝幕”两个字,史记并没有提到。


“绝幕”的意思是穿越大漠,例如刘彻诏书对漠北大战的描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又如“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又如“信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无近塞”。漠南战役是汉军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穿越沙漠作战。然而,此次战役中,卫青军显然并没有穿越戈壁沙漠去漠北作战,此时汉军的后勤能力也不足以支持十几万大军的跨沙漠作战,那么班固为什么会刻意提到“绝幕”二字呢?


我的判断是,此处穿越沙漠,指的不是从漠南到漠北,而是从西到东穿越戈壁沙漠的西南边缘。因为汉在南、匈在北,所以一般读者按照常识判断,都想当然地以为卫青二出定襄是从南往北打的,但实际上,汉军很有可能是从北往南打的。这种打法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离谱,汉匈大兵团对战,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杀敌,而是防着匈奴人逃跑。漠南匈奴分散游牧,不像右贤王庭一样目标集中,可以快速实施合围。锡林郭勒草原东南多山而西北平缓,从南往北打,分散游牧的匈奴人听到风声很容易四散而逃,导致汉军无法实施合围;而从沙漠边缘往南打,匈奴人听到风声不知道往哪里跑,反而会集结自卫,有利于汉军寻求大军会战;把匈奴人往东南方向驱赶,则更容易与边境汉军相配合,形成合围扩大战果。汉书使用“绝幕”二字,应该是在描述汉军由西向东穿越锡林郭勒草原北部沙地的行军路线。


作此推测的依据在刘彻战后封赏的诏书中:

嫖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馀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

霍去病战果超人自不必说。而此战的第二大功臣、上谷太守郝贤,取得的战果几乎与霍去病相当,但由于郝贤不在卫青所带领的六将军之中,常常被各种分析所忽略。上谷在今张家口,是阴山最东端,看地形就知道,上谷军不可能先翻山越岭去定襄跟卫青大军会和再翻越阴山,一定是直接从张家口出阴山,在阴山北麓的漠南草原加入会战的。郝贤是第四次跟随卫青出战,参加过河南战役和右贤王战役,是卫青的嫡系部队,看此战战果,郝贤所部也决不仅仅是疑兵。综合汉书对“绝幕”的描述,卫青大军不是从南往北打匈奴,而是先向北行军至大漠,然后从西北向东南打,而郝贤部则是从西南向东北,与卫青军形成合击,待卫青军击溃匈奴主力,郝贤部可以直接坐收敌首,军功自然少不了。


漠南战役的全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二月,卫青军出定襄,匈奴主力向北避祸,卫青在阴山北麓扫荡了一些小部落,同时熟悉地形,首虏数千后撤军。由于北部沙地多,水草不足,匈奴主力在卫青撤军后,又回到了阴山脚下的锡林郭勒草原。四月,卫青再出定襄,直接北进至沙漠边缘,在张骞等的引导下向东穿越沙漠;游牧中的匈奴各部得知汉军出击,在草原上集结,卫青军向南找到已集结的匈奴主力进行会战,首虏万余;其中,霍去病部找到了匈奴后方,并实施了突袭,首虏两千余;匈奴军被卫青大军向南驱赶,又遭遇兵出上谷的郝贤部的拦截,首虏两千余。但草原茫茫,卫青军并未找到单于本部主力的确切位置,而汉军发动的袭击则向单于暴露了汉军的情况,单于找到了汉军相互接应的薄弱环节,切断了赵信苏建部与卫青大军的联系,对赵信苏建部实施了合围,最终从这个方向突破,导致卫青军没能合围单于主力。卫青撤军后,单于主力撤往漠北,漠南匈奴部族共计数万人向汉朝投降。


漠南战役总体上虽然是汉军大胜,但局部战役并没有那么顺利:卫青的先锋赵信苏建领三千骑兵,在出塞后遭遇单于主力数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数万单于主力原本应该是卫青大军合围歼灭的目标,却反过来分割包围了汉军一部,不能不说是一种吊诡。这说明虽然单于主力距离卫青大军很近,但卫青当时并不知道单于主力在什么位置。几仗打下来,匈奴人也成长了,居然从春到夏、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让卫青找到单于主力的位置,这里必须要给匈奴人点个赞。单于毕竟是单于,无论是脑子还是战斗力,都比匈奴各路小王更胜一筹,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消灭。


从匈奴人的视角来看,单于主力约有数万人,对于汉军全军虽然难以形成总体优势,但可以对汉军一部形成局部优势。全歼十余万汉军肯定是不可能的,要取胜就只能避开汉军主力,集中力量歼灭汉军一部,逼汉军撤军。此时这个袭击目标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如果大致估计数万单于主力能有把握全歼的汉军规模只有数千,那么赵信苏建部这三千人就显得尤其合适。赵信苏建都是卫青的校尉出身,带领的是装备精良的卫青嫡系部队,曾经纵横草原无敌手。歼灭三千卫青嫡系精锐,这个战果对于匈奴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至少说明卫青用新的装备和战术武装起来的汉军骑兵绝非不可战胜。其他部族都被卫青打得满地找牙、毫无还手之力,只有单于能在与卫青交锋中取得一些战果,即使在匈奴总体战败的情况下,这个战况仍然能帮助巩固伊稚斜单于的统治。


但匈奴单于实施这种战术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赵信苏建部离卫青大军并不远,一旦被卫青大军侦知,马上就暴露了单于主力的位置,这时单于只能放弃歼灭赵信苏建部、自己逃跑,否则就要被卫青大军反包围。而现实是,遭遇单于主力数万人合围之后,汉军只坚持了一天就打光了,卫青大军并没有来得及回援,单于就带上投降的赵信部八百人跑了。这一点和后来元狩二年李广张骞出右北平之战可以相互印证,其时李广数千骑遭遇左贤王部数万人围攻,从接战到打光,同样只坚持了一天时间。此时的汉军骑兵虽然在骑射的基础上更新了冲锋战术,但缺少器械支持,“守”确实是个短板。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冲锋战术难以发挥作用,用弓箭可以远程对打几个回合,但士兵随身携带的箭只有限,能坚持射一天已经很不错了,一旦箭用完了,面对匈奴人的骑射战术就只能成为靶子猎物,坐以待毙。此战的教训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汉军的战术发展,汉军需要有更全面、更灵活的新战术去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评论(22)

热度(38)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