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想叫什么比较好

(七)漠南战役中卫青的战略部署

(此文中所指的图片在前一篇里)

漠南战役是汉军与匈奴单于主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战略意义非常重大。而汉军所面临的挑战也与先前大不相同。河南战役,“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右贤王战役,“出高阙……夜至,围右贤王”,说明这两次战役在战前规划中就有明确的地理目标,可以指到哪就打到哪。而漠南战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提到,“张骞……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这说明汉军在战前对这片地域相当陌生,战前并没有规划出明确的作战地点,要等军队到了,由熟悉当地地理条件的向导指引,才能随机应变,进一步明确的作战目标。事实上,两次漠南战役相关记载,除了提到卫青军出定襄之外,没有提及任何地名,对于汉军行军到达哪里、在哪里歼敌、在哪里战败, 都没有任何提及。这并不是司马迁有意忽略,而是这些地方很可能并没有地名,连汉军也不知道这都是些什么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情况,只要看一看地形就清楚了。图一 中黄线代表阴山山脉,左边的红箭头,是卫青出高阙塞袭击右贤王的大致行军路线,紫色箭头是苏建等裨将出朔方合围右贤王的大致行军路线;右边的红箭头,是卫青军出定襄袭击匈奴单于的大致行军路线。看距离就能明白,右贤王战役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夜围右贤王,首先得益于汉朝占据了高阙塞。高阙是阴山山脉上的一个缺口,因此得名。河南战役后,汉朝在这里修建了关隘和屯兵堡垒,这就是高阙塞。高阙以南紧靠后套平原,也就是朔方郡,这是黄河水灌溉出的一片水草丰美、适宜农耕的地区。河南战役之后,汉朝不仅在朔方屯田,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黄河水运将前套地区和河东、关中的粮草和物资运到朔方,再从朔方运到高阙塞。右贤王战役卫青在高阙屯兵三万,公孙敖等在朔方屯兵十万,同时出击。为了支撑这十余万人的骑兵部队,汉朝花费整整三年时间在这两地囤积粮食和物资。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奇袭右贤王之所以能够实施,这三年的幕后工作才是关键。


而漠南战役的目标战场在阴山山脉东段北麓,同样需要穿越阴山。而与右贤王战役不同的是,阴山东段地势较低,缺口很多,并没有像高阙那样适宜防守的要塞,屯兵此处很容易受到袭击。阴山南麓的丘陵地带也没有黄河水的灌溉便利,不适合农耕。汉军这一战需要调动十余万骑,要支持大军的后勤,屯兵就必须选在富庶的平原农耕区,距离最近、也最安全的就是今沂定平原,也就是河东定襄郡。然而即使是从最近的定襄郡出兵,也需要绕过五台山、翻越恒山过雁门关,穿过今大同盆地和阴山南麓丘陵地带,再翻越阴山,才能到达漠南战场。


图二 可以直观地感受一下这条行军路线(纯手画,不可能完全精确,看个意思就行),难度与出高阙塞、放马狂奔就能连夜合围右贤王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后勤补给压力比较大,而且很难保密。匈奴人也是很重视情报工作的,汉军十几万大军走这么长的路,肯定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到了汉军成功翻过阴山之后,匈奴人不可能听不到任何风声。不仅行军困难,汉军斥候收集情报也同样困难,因此汉军对于阴山东段以北的漠南地区,不可能像对河套地区那么熟悉。卫青不可能坐在定襄闭门造车弄出一个作战计划,只能是带领大军翻过阴山之后,在阴山山口安营扎寨,再广撒斥候,收集敌情,随机应变,寻找战机。这次战役为日后汉军开赴完全不熟悉的漠北地区作战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从匈奴单于的角度而言,面对倾巢而出的汉朝十余万大军和从无败绩的汉军统帅卫青,应该采取怎样的战术呢?最简单的办法是跑,等卫青大军撤走再回来,反正卫青也不可能带着十万大军长年累月在草原上蹲守,何必跟他死磕。这应该就是一出定襄时卫青面临的情况,此战斩首数千,纯看数字战果很大,但并没有首虏匈奴小王、都尉和各种贵族的记录,可见汉军找到的大都是一些小部落。匈奴单于在漠南草原上的信息网络比汉军临时撒出去的斥候效率高得多,单于主力听到风声早就跑了。


但撒腿就跑这个策略,单于很快就玩儿不下去了。看到单于跑了,卫青大军确实撤回了定襄,但过了一个多月,惊魂未定的匈奴人刚一回来,卫青就再次从定襄出击、发动了第二次漠南战役。遇到一次袭击,逃跑避避风头再回来,对牲畜和惯于迁徙的游牧民族来说还不算太大的问题;但短时间内面临两次袭击,等于人畜要把整个春夏两季耗费在迁徙之中,这对于游牧经济来说就很难承受了。春夏是游牧经济的生产季节,如果不能在春夏两季生产足够的牲畜和产品,积累过冬物资,到了冬天就是一个死。


此时汉军也摸清了匈奴的生产生活规律。春夏两季连续出击,是汉军彻底击溃匈奴经济的大杀器。漠南战役有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细节,此战除首虏一万九千级以外,还逼降了数万漠南匈奴部族。此事见史记平准书:

“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

此处的“虏数万人”,指的不是俘虏,而是后续投降的匈奴人,因为只有率部投降的匈奴贵族才能获得丰厚的赏赐。之所以有这么多匈奴部族投降,就是因为漠南地区春夏的生产活动已被彻底破坏,如果单于不支援,到了冬天就是个死。战后单于跑去漠北了,留在漠南匈奴面前的就只有两条活路,抢劫汉朝和投降汉朝。抢劫汉朝可能会输,还是投降更踏实一点。


同样的套路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又玩儿了一遍,两次河西战役也是春夏连续出击,最终逼降了浑邪王、休屠王部十万之众。漠南和河西匈奴率部归顺,是汉朝完全控制漠南和河西的标志。这两场大战的后续战果,甚至超过了战役本身的战果。在汉武时期,数万人规模的归附,仅见于漠南、河西两次战役之后。要知道数万人已经是一个主力军团的实力了,如果没有军事以外的压力,是不可能不拼一把直接投降的。河西匈奴十万人投降,消息传来连汉武帝都不敢相信,甚至担心他们是想反戈一击攻入汉朝。其实人家只是走投无路,想入关来混口饭吃。

 

评论(9)

热度(46)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